“紫禁城與凡爾賽宮——17、18世紀的中法交往”展覽開幕
人民網(wǎng)北京4月1日電 (記者韋衍行)4月1日下午,“紫禁城與凡爾賽宮——17、18世紀的中法交往”展覽開幕式在故宮文華殿舉行。作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項目,此次展覽通過故宮博物院、凡爾賽宮以及其他收藏機構(gòu)的大約200件文物精品,展現(xiàn)百年間雙方彼此尊重、相互欣賞的政治交往史,彼此借鑒、相互學習的文化交流史。
展覽共分三個單元。第一單元為“龍與百合花的相遇”。龍是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創(chuàng)造和精神標識,百合花是法國王室的標志,龍與百合花的相遇源于1688年。這一年,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國王數(shù)學家到達北京,得到康熙皇帝的接見,正式開啟了中法間的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。
第二單元為“紫禁城中的法國風景”,又分“禮品和定制”“交匯與新創(chuàng)”兩個章節(jié)。清代宮廷收藏中,來自法國的物品種類豐富,有諸多受到法國技藝影響或帶有法國文化印記的器物。中法兩國深厚而精致的文化在紫禁城內(nèi)密切互動,激發(fā)出豐富的想象力和新創(chuàng)意。
第三單元為“凡爾賽宮的中國時尚”,又分“收藏和改造”“模仿與靈感”兩個章節(jié)。隨著中西交往的深入,中國文化深刻影響著法國的藝術(shù)風尚,對中國瓷器的仿制是法國“中國風藝術(shù)”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中國成為了法國藝術(shù)家和知識精英獲取創(chuàng)作靈感的源泉,后者在諸多領(lǐng)域大量汲取中國元素。
“紫禁城與凡爾賽宮——17、18世紀的中法交往”展覽中方策展人、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郭福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,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是中法宮廷間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,這一時期是法國王室及其宮廷對中國文化興趣最為濃厚的時期。中國和法國雖遠隔千山萬水,在歷史上卻進行過持續(xù)不斷的理解對方的嘗試和文化交流的實踐。他們彼此間的吸引,相互間的興趣,一直深藏于歷史記憶之中,令人回味無窮,成就了一段世界文明發(fā)展史上交流互鑒的佳話。
此次展覽將持續(xù)至6月30日。
(責編:楊曦、呂騫)分享讓更多人看到